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开户 > 新闻动态 >

帛书本《老子》解析系列(第81章)

发布日期:2025-04-12 14:09    点击次数:57

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右介,而不以责于人。故有德司介,无德司彻,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注:

大怨,指上层的贵族和士大夫与基层的平民之间的怨恨。例: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焉,yān,文言疑问词,怎么,哪儿;例:且焉置土石?

介,存留,放在(心里);例:使我介然又知也。

右介,以柔克刚,敢于承担天下不治的责任。左为尊,右为卑。例: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

司,主管。

彻,chè,什一而税谓之彻。彻是西周时期的一种田税制度,税率为收获的十分之一。“无德司彻”,只管收税,而不管税之所出,引申为推卸社会不治的责任。

亲,qīn,泛指有血统或婚姻关系的人;例:亲,九族。——《左传·昭公十四年》注

与,yǔ,给予。

善,shàn,弗盈知止,与“持而盈之”相对。例: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也恶已,皆知善此其不善已。

解:上层的贵族和士大夫与基层的平民之间的怨恨,如果不以道治国而从根本上加以消除,即使双方和解也必然会留下余怨,这怎么可以作为是最好的结果呢?所以圣人敢于承认天下不治的主要原因,是上层的贵族和士大夫执持和传播错误的生存观念上贤、贵难得之货、现可欲,使社会上下之间失去了平衡和谐造成的,而不会把天下不治的责任推卸到基层平民的争、盗、乱上。所以有德的人敢于承认自己违背自然的做法,并把做过头的事情恢复过来,而无德的人却爱把责任推卸地干干净净,并且永远不知道悔改。天之道不讲亲和疏、利和害、贵和贱,以自然为法通过损有余而补不足,保持着万物与整体在阴阳两方面之间的平衡与和谐,它总是给予上层的贵族和士大夫中能够做到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以守中执一为天下式的不争的善人。

分析:

可以结合道经第03章和德经第56章来理解:

第03章:“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现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一个社会如果上层的贵族和士大夫不高高在上,那么基层的平民就不会为了不受欺凌而去争名夺利。一个社会如果上层的贵族和士大夫不占有那些难得之货,那么基层的平民就不会因为迫于生存而去偷盗。一个社会如果上层的贵族和士大夫不放纵自己违背自然的欲望,那么基层平民的生活就不会因此而变得混乱。所以圣人之治,上层的贵族和士大夫虚心实腹、弱志强骨,保持自身与整体之间处在平衡和谐的状态。永远使基层的平民不产生错误的生存观念和放纵自己违背自然的欲望,使他们知道不敢去做争、盗、乱的事,上层的贵族和士大夫先行做到弗为罢了。这样天下就没有不治的道理。)

“知”是指不良社会现实使人们心中产生的错误生存观念。在上层的贵族和士大夫中表现为上贤、贵难得之货、现可欲,在基层的平民中则表现为争、盗、乱。而基层平民的争、盗、乱又是由于上层的贵族和士大夫上贤、贵难得之货、现可欲导致的。

第56章:“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㙂闭其门,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解其纷,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注:

知,zhī,知识,观念。这里指不良社会现实使人们心中产生的错误生存观念。

言,yán,宣传。

知者弗言,指不宣传错误的生存观念。

言者弗知,指拒绝错误生存观念的宣传。例: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

塞,sāi,堵,填满空隙。

㙂,duì,地中挖的通道。

可,kě,适合;例:道可道;名可名。

解:以道来治理天下,不宣传错误的生存观念,拒绝错误生存观念的宣传。塞住错误生存观念的通道,关闭错误生存观念的大门。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解其纷,这叫做玄同。所以得到多少不适合根据亲疏,不适合根据利害,不适合根据贵贱,要看能否保持社会上下之间的平衡与和谐,所以为天下贵。

图片

​作者:曰静2017,姓丘,名平,江西铜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



    Powered by 开户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